股动脉损伤

股动脉损伤

概述:无相关资料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无相关资料。

病因

病因:多为股骨骨折刺伤,战时的穿通伤亦可伤之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股动脉起自髂外动脉,于腹股沟中点下方开始至下方内收肌裂孔处延至腘动脉;在这过程中,股深动脉主干又分出旋股外侧动脉、旋股内侧动脉和穿动脉。除战时穿通伤外,平时多因股骨干骨折时锐刺刺伤或其他锐器引起,以股(浅)动脉多见(图1),亦可引起股动脉与股静脉同时受损而引起动静脉瘘;刺伤引起股动脉管壁部分破裂,于后期有可能形成假性动脉瘤或是继发性血栓形成。股动脉受阻后侧支循环主要依靠股深动脉所形成的动脉网;因此,在此段或其上方受损,则所引起的肢体坏死率可高达80%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开放性创伤  无论何段股动脉出血,均可因搏动性出血而立即出现休克,甚至死亡,尤以血管不全断裂者严重;此种情况除战伤外,主要见于交通事故。
    2.闭合性动脉裂伤  如管壁断裂或部分断裂则大腿迅速出现进行性肿胀,且可见与脉搏相一致的搏动(后期则无),同时出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及其他肢体症状。其失血量大多在1000~1500ml以上,因此亦多伴有休克征。
    3.股动脉壁挫伤或内膜撕裂伤  此种类型临床上多见,管壁也可能被刺破而迅速闭合(裂口大多较小,且与血管走行相平行),除骨折症状外,早期血管受损症状多不明显,但于后期则出现假性动脉瘤。由于受损动脉多处于痉挛状态,下肢表现缺血症状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出血严重时,可并发出血性休克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无相关实验室检查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股动脉造影术:对损伤判定具有重要意义,但急诊病例易引起意外,一般情况下不宜进行,只有在以下状态方可酌情选用:
    1.诊断目的  为判明受损动脉的部位,并选择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;以及对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判定。此时一般多采取从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,经腹主动脉进行造影。
    2.治疗目的  以术前定位为目的,确定股动脉受损的确切部位及分支;术中造影明确血管受损与否及其程度。此时多从伤侧股动脉远端逆行插管(可用指压法阻断近侧股动脉)进行造影检查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外伤史、骨折类型及特点、临床表现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,一般不难以作出诊断。个别诊断困难者可选择性地采用血管造影术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

治疗

治疗:因股动脉阻塞后肢体坏死率高,因此要求尽早采取有效措施,积极恢复股动脉的正常血供。
    1.将股动脉再通列为治疗之首要目的  一旦确定或无法除外动脉损伤时,必须在处理骨折或其他损伤之同时,将探查股动脉列为首条,并在有利于股动脉修复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。
    2.充分准备下进行探查术  尤其是高位股动脉损伤,由于口径粗,出血量大,在探查前应在人力、血源及手术步骤安排上作好充分准备,原则上应首先控制股动脉上端血供来源,如病情需要,包括髂外动脉应酌情予以阻断,而后再逐层切开,由浅(股动脉上端较浅)及深(下端股动脉深在)进行检查。
    3.无张力下修复血管  股动脉走行较为松弛,一般性损伤多可行端-端吻合。如血管壁挫伤或内膜撕裂面积较大需将其切除时,则应以自体静脉移植修复。
    4.妥善处理骨折  因大腿肌肉丰富,对股骨骨折在复位后,必须予以坚强内固定,多选用髓内钉,以防因骨折复位而影响血管吻合口的通畅和正常愈合。
    5.切勿随意结扎股动脉  由于股动脉阻塞后的高截肢率,即便是股动脉全长受阻,也仍应以静脉移植重建为主,除非在战争或大型灾害情况下为挽救生命采取的措施(也仍应先选择临时阻断处理)。
    6.对伴行的股静脉损伤  应同时予以修复,其对减轻外周血流阻力及保证动脉通畅具有重要作用,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中深静脉支大多处于欠通畅之病例。

预后

预后:股动脉再通后一般预后良好,对继发性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如能早期诊断,及时治疗,预后亦佳。忽视伴行股静脉的通畅,将因血液回流受到的外周阻力的增加而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。在治疗中如吻合口狭窄,将影响疗效,对此情况应再次手术矫正。

预防

预防:无相关资料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